网站首页 金检动态 检务公开 理论研究 法律法规 队伍建设 检察风采 机构设置 经验交流 案件信息公开
首页-->金水区检察院栏目-->文明金检
从文豪笔下的“雾霾”读出什么
】编辑:郑州市金水区人民检察院管理员  来源:郑州市金水区人民检察院   时间:2017-03-24 09:34:21  浏览 人次

    

  雾霾肆虐,引发人们的高度关注与思考,更有读者转向了阅读,希望在文学阅读中寻找雾霾肆虐背后的答案。前两天看《中华读书报》,一位作者写了《〈荒原〉里的“雾霾”》,介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国著名诗人艾略特的《荒原》中对上世纪二十年代伦敦和欧洲雾霾的描写。

  诗人在“死者的葬仪”这一章中写道:“并无实体的城,在冬日破晓时的黄雾下,一群人鱼贯地流过伦敦桥,……我没想到死亡毁坏了这许多人。”

  其实,艾略特23岁时刚到英国之际,便写过一首《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描写诗人在黄昏穿过大街,去参加一个宴会,在路上看到那可怕的黄色大雾后,对于工业城市发展的极度不满……

  不论是艾略特的早期诗歌,还是他的重要诗篇《荒原》,雾霾是一个重要的诗歌意象。有西方学者认为,在《荒原》中雾霾与精神荒芜有关,现代机械生活中的公务人员的枯燥乏味导致了他们情感的失落与荒芜。一战期间,艾略特先在海格特中学教法文和拉丁文,后在劳埃德银行当职员。这里的生活让艾略特感到深深的焦虑和绝望,乃至精神几近崩溃。这种精神的荒原就像此时伦敦的雾霾一样挥之不去。

  大文豪狄更斯的笔下随处可见对雾的描写,那种阴郁、暗沉的氛围一直笼罩在他的作品中。《荒凉山庄》的开篇,描绘了浓雾笼罩下的伦敦街头景象:那是一个一秒钟就将你带入一个死气沉沉、浓雾笼罩的世界。翻阅他的《雾都孤儿》,也常见对周围浓雾笼罩下的环境描写,并用雾衬托人物心理。而在他最后写完的小说《我们共同的朋友》中,他用雾定义了这个城市。

  雾霾、气候灾难等主题也开始渗入19世纪的科幻小说中。罗伯特·巴尔《伦敦的末日》就是一例。

  不久前,一首发表在美国权威胸外科杂志《CHEST》上的科普诗歌《I long to be King》引发网友关注。诗歌作者赵晓刚是《CHEST》创刊以来首位中国籍医生诗人。他的笔下,“我喜欢呼吸纯馥幽香的雾霾,散发着甘甜徐徐融入我身心,我更喜欢抽烟喝酒熬夜的你,创造着惬意的家园令我成长”,反讽的意蕴得到充分的抒展。

  雾霾是人类早就面临的生存环境问题,雾霾不仅影响着环境,也对人类的生命、精神产生影响。这让我们思考我们生存的环境,认识我们与自然的重要关系。抗击雾霾,低碳生活,保护环境,这应是人类生存理念,反映了时代发展的愿望。

  一家大型网站刊登“从文学名家的字里行间寻找清新空气的味道”,汪曾祺《岁朝清供》、冰心的《笑》、老舍《济南的冬天》、张爱玲的《更衣记》以及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中,都有许多极美的描写清新空气的文字,让人感到透过这些纸张文字仿佛都能够闻得到这些醉心迷人的空气……这在呼唤美好时光的同时,也构成了文学的审美。

  气候变化、大气污染与每一个人有关,只要与人有关,就与文学艺术有关,甚至攸关。因为文学艺术有责任关注人类的行为,关注人类未来的命运。当下,环保问题尤其是雾霾治理问题,已是最具普遍意义的时代主题。我们为此寻找解决之道,可以是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但也可以是文艺的。因为,文学艺术不仅仅是娱乐,也是人类责任的一种担当。

(作者:杜浩,来源:正义网-检察日报)


 
Copyright - 2011 郑州市金水区人民检察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郑州市博颂路18号 联系电话:0371-63752000 豫ICP备05012612号
技术支持:山谷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