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风故事
监察室 | 张杨磊
什么是家风?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素质和教养,有什么样的家风,往往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它是一个家或家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好的家风,是一代又一代人健康成长的保证,是我们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正能量。我的家风是什么?我开始追忆、思索。
“百善孝为先”。 孝敬父母是人类最朴素最基本的情感,是创建和睦家庭,进而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记得小时候家里穷,只有等到过年时才能吃上几顿丰盛的菜肴,而那时候,母亲总会把我姥姥请到家中吃饭,把香味可口的鸡腿、猪排夹到姥姥碗中,令我馋的垂涎欲滴。饭后,母亲饱含深情的对我说:“你姥姥在旧社会生活很苦,经常食不果腹,现在咱们条件好些了,就得多让她老人家多享享福”。母亲质朴的话语让孝老爱亲的意识在我心中落地生根。等到姥姥年迈手脚不灵便了,母亲时常亲自给她洗脚、剪指甲,这仅仅是母亲孝敬姥姥的一个侧影。在母亲的影响下,我对家中老人也时常行孝道。
“知恩图报、善莫大焉”。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感恩使我们在困难时得到慰藉、获得温暖,激发我们挑战困难的勇气,进而获取前进的动力。我上小学在农村,那时家里穷,盖房那会儿要请人,村民们很朴实,也体谅我们不收工钱,母亲过意不去,晚上帮人做针线活,比如绣花、做鞋、补衣服,有时帮人家写信来给予回报。 我参加工作后,家里的日子有了好转,母亲时常提起困难时帮助、支持和关心过我们的那些人,她常念叨:“盖房时二叔和大哥帮抬石头,张大爷、王大叔帮砌石脚,赵大爷赶着骡子帮驮瓦并且还资助我家大米……”这些年来,父母力所能及的对帮助过我们的乡里乡亲进行感恩:张大爷的大儿子生病住院,又找医生又送饭;二叔的小儿子考上大学,回去祝贺……知道村里有人来看病住院就主动去探望,村里谁家进城办事,需要帮忙,他们尽力而为。由此我想到,感恩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我们要感恩的不仅是父母、亲朋好友、老师、同事,还有更多的曾经帮助过的那些人。常怀感恩之心,我们便会更加感激和怀想那些有恩于我们的一切;常怀感恩之心,便会以给予别人更多的帮助和鼓励为最大的快乐,便能对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而不求回报。
“成由勤俭败由奢”。勤俭节约是一种公认的好习惯,更是一种美德。父母从小就教育我和姐姐,只有勤劳、节俭日子才能过得好,安逸享乐将一事无成。“浪费无底洞,坐吃要山空”、“粗茶淡饭、细水长流”是母亲时常讲的一些谚语。用破了的床单、被套,母亲“改造”后继续用。一天吃不完的饭菜,第二天接着吃……我对父母说:如今家里生活条件好了,该是享受的时候,不要过多节约,该穿该吃的都不缺。但他们仍然很节俭。回想父母从30岁起到60岁,在农村老家盖过两次房子,不靠勤劳、节俭,拿什么盖? 父母勤俭的好习惯不仅影响我们姐弟,也让我们的下一代受益。女儿作业本用完后,又用背面作为练习本。书包用久了烂个小洞舍不得扔掉,央求她母亲缝过再用。
“和为贵、谐为美”。父母用“远亲不如近邻”来教育我们和邻居要和睦相处,邻居与我们抬头不见低头见,如果能做到相互关心,相互谅解,那就给自己和他人都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记得小时候临近春节时,我爱跑到邻居家旁边的空地上燃放炮竹,父亲看到后严厉批评我,因会影响邻居家养殖的鸡群;只要家里做了好吃的,让我主动邀请邻居家的小孩来我家吃。 我谨记父亲的教导,工作后,与同事和睦相处,主动分忧解难,如今我几个同事关系处理的特别好,互相尊重、互相关心,只要有机会在一块都有讲不完的话,说不完的家事,十分开心。
点点滴滴的回忆,让我对父母充满了深深的敬意和感恩,我爱我家。然而,没有国哪有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是构成社会的细胞,千万个家庭有好的家风,国家就和谐稳定、蓬勃向上、国富民强。让我们重视家风、端正家风、涵养家风,共同创建社会文明新风。
|